1751年8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的老家。张廷玉这边已经按照先前旨意,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笔墨等物件摒挡好,准备如数交还给德保。就在不久前,张廷玉因故得罪了乾隆皇帝。他的伯爵
1751年8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的老家。张廷玉这边已经按照先前旨意,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笔墨等物件摒挡好,准备如数交还给德保。 就在不久前,张廷玉因故得罪了乾隆皇帝。他的伯爵身份被剥夺,“配享太庙”的殊荣,也就此化为一缕轻烟。只是,乾隆并不愿放过他,在罚无可罚之下,乾隆干起了“吃了吐”的事情,收缴赏赐之物。 然而,张廷玉没想到的是,德保不仅带了十多名侍从,还特意从当地知府那里借调了200多名士兵。他们进了张府,不由分说,就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对张家举行了“土匪式”的大查抄,不仅拿走了御赐之物,还带走了张府里的册本、文章、书信等。 乾隆深知,文臣都爱发怨言,特别是张廷玉这种“晚节不保”的老臣,更轻易写一些怨言,议论一下朝局。只要在张廷玉的信件、藏书中,找到欺侮皇帝、怨恨皇帝的词句,就可以彻底将他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光荣的是,张廷玉的上百封私人书信中竟没有一个字涉及皇帝和朝局。不仅如此,他还编制了一本年谱,详细记载了三朝皇帝对他的赏赐:皇帝说过什么赞赏他的话,赏了他什么物品,却从未提过有关政见的任何事情。 就这样,由乾隆皇帝遥控指挥,钦差大臣德保现实执行的“抄家”行动变成了一场闹剧。以至乾隆不得不颁布旨意,又把抄返来的东西如数还给了张廷玉,并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抄家不是他的旨意,是德保弄错了自己的意思。 然而,整个事件给他造成的生理打击是可想而知的。80岁的张廷玉也因此光荣扫地,终日郁郁寡欢,一声不响,在一片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余生。 那么,作为三朝元老的张廷玉,为何得不到乾隆皇帝的恭敬?张廷玉与他的关系怎样?张廷玉又做了什么事情,才招致如此祸事呢? 雍正的左膀右臂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清朝著名大臣,以“缜密恪勤”著称,深得康熙的欣赏。在康熙时期,张英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后成为文华殿大学士。 因此,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人家,张廷玉自小就得到了最体系和最严酷的封建教育。到了康熙三十九年,29岁的张廷玉不辱门楣,高中进士,实现了父子二人同朝为官的夙愿。 当时,满清的政局虽然看似安稳,却内藏漩涡。皇子们渐渐形成权势,相互结党的趋势非常显着,整个朝局暗流涌动。 身处内阁中枢的张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各方拉拢的对象。为了不使自己扳连此中,也为了留下不贪位恋权的美名,刚过花甲之年就告老还乡了。 张英虽然脱离了朝堂,却为张廷玉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人脉资源。此中,正担任着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就是张英的门生旧吏,得益于他的关照,33岁的张廷玉很快进入翰林院任职,又获得了与康熙当面交流的时机,给康熙留下了极好印象。 到了“九子夺嫡”期间,张廷玉延续了张英的一向举措。在康熙终极亮相前决不选边站队,严酷恪守臣子的天职。 正是这种对峙,使他从翰林院检验一步步成为了内阁学士,后出任礼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和吏部左侍郎,直到康熙帝驾崩。 然而,尽管张廷玉位居二品大员,却离中枢还远,真正提升重用,让他大放异彩的,反而是接替康熙,执掌大清皇位的雍正帝。 当时,雍正在自身勤勉执政的同时,对于宗亲和朝臣也非常的苛刻。尤其是对于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们非常警备和提防。 摸透皇帝的心田,张廷玉成功助他敏捷稳固了朝局,彻底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之后,张廷玉又在整顿吏治、改进科考、改土归流、增加赋税、发兵西北等方面屡建奇功,提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了加强中心集权,清廷设立了军机处,张廷玉又兼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 固然,雍正之以是重用张廷玉,还在于他的本领和保密意识。 张廷玉有句很着名的座右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他为官服务的哲学,问心无愧地服务、谨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争不抢。 在这一服务原则的指导下,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很少私下结交其他官员,因此尽管朝中风云幻化、每次他都能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口风很紧,不管皇帝对他说了什么话、交接了什么事,不该向外人透露的,张廷玉一个字都不会往外说。 而在私下里,张廷玉常常还照顾皇帝的亲戚子弟,但从不向别人谋取私利,也从来没有贪污腐败的情况。 他工作本领很强,雍正制定谕旨全凭口说大体意思,撰写之事就交给张廷玉,而张廷玉就在一旁写,用词准确,时间极短,每天不下十余件,文思敏捷远非常人难及。雍正曾说:“你一日所做之事,别人10天也完成不了。” 不仅如此,回抵家后的张廷玉躺在床上也要思索当日所写的东西是否有不当当之处,如有不当立即起家举行修改。他心思缜密,记忆力极强,各部、院大臣的出身、经历、籍贯、特长都能脱口而出,人称“活档案库”。 可以说,张廷玉与雍正十三年的君臣关系,完满是相辅相成的。雍正给了张廷玉位及人臣的无上殊荣,而张廷玉则将雍正的“治国理念”扎根于大清的各个角落。 就如张廷玉抱病时,雍正所说的那样: “大学士张廷玉犹如我的手臂,他患病了,我的手臂就疼得不得了。纵然只和你分离一天,也每每思念。” 乾隆的“眼中钉” 1735年,操劳一生的雍正皇帝病重将亡。临终前,他出于对张廷玉的认可,以及为了让他死心塌地地辅佐新帝,特意留下遗嘱: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而且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用来祭奠自家祖先的家庙,大臣如果能在死后配享太庙,与前代帝王们享受后世的供奉,那不仅是臣子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 整个满清,够资格配享太庙的大臣,统共就12个人,而张廷玉是此中唯一的汉臣。 雍正死后,新继位的乾隆根基尚浅,缺少依靠。因此,他必须受制于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老臣子。每次上朝,乾隆都会叮嘱身边宦官上前搀扶张廷玉,恐怕他老人家有什么闪失。更有甚者,乾隆还特意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可谓恩宠之至。 只是,张廷玉、鄂尔泰在位日久,他们身边逐步聚集了一大批满、汉大臣,分别以他二人为执牛耳者,不结党而成党,泾渭分明,党争日趋猛烈。 随着乾隆的羽翼渐丰,张廷玉也逐步不被看好了。 1748年,乾隆的皇后富察氏病故了。众所周知,乾隆和富察皇后的感情非常深,富察皇后病逝,他自然是深受打击,对于治丧的要求险些到了苛刻的地步。 当时,湖广地区未能遵照清廷旧制,在大丧百日内,违规剃头。乾隆一怒之下就正法湖广总督,革去了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的职务,从大学士、总督、尚书、巡抚不下百名。他的两个皇子因在丧礼上未曾流下一滴眼泪,也被乾隆就地革去“继承人”资格,导致二人终日忧惧,含恨身亡了。 而在翰林院誊写的“祭文”中,乾隆又挑出了毛病。 一气之下,就将主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罚俸一年。 相比力其他人丢官丢命,对一般人来讲,罚俸一年算黑白常轻的惩罚了。但是对张廷玉来讲,这个处罚却让他胆战心惊。 由于这是他入仕途48年来第一次受到处分。 张廷玉做了十几年的宰辅,又熟读史书,以史为鉴,他固然知道自己的处境,以为自己应该激流勇退,尽早脱离官场才是上策。 早在1745年,辅政大臣鄂尔泰去世,为了防止张廷玉一家独大,乾隆立即安排满族知己讷亲,担任了首席军机大臣。 到了第二年,乾隆又恩准张廷玉可以不消上早朝,名义上是夸奖张廷玉劳苦功高,现实上却是将张廷玉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别的,张廷玉在乾隆朝保举了很多汉臣,但乾隆皇帝都没有重用。 于是,张廷玉跟乾隆提出了退休一事。 当时,76岁的张廷玉借着乾隆举办新年宴会的机遇,表达了自己退休的意愿,提出“我已经快80岁了,想要荣归故里”。 本来张廷玉以为乾隆会爽快答应自己的请求,没想到乾隆却拒绝了他。乾隆说道:“你死后都配享太庙了,这是功高盖世、毫无瑕疵的名臣才能享受的待遇,你就应该死而后已,为国家贡献全部气力。” 可张廷玉却据理力争:“朱元璋当年可是都让刘伯温告老还乡了,我怎么就不能啊?” 乾隆非常注意自己的名声,一听张廷玉将自己比作刘伯温,将他比作朱元璋,当即大怒。 于是结果可想而知,乾隆仍未答应张廷玉告老还乡。 转眼一年又已往了,乾隆看着张廷玉一大哥似一年,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有点于心不忍,便关心起他的身段状态,张廷玉就再次委婉地表达了退休的请求。 这次乾隆也就不再为难他,写了一道谕旨送到张府:“朕痛惜你的才气,但又不忍心让你这么大年纪为国操劳,更不愿意你就此拜别,强行挽留,这样吧,你是留是走,自己做个决定吧。” 乾隆之以是不下谕旨直接让张廷玉退休,是由于他还想上演一出君臣相惜的画面。按照乾隆的设想,张廷玉应该先上书推辞,然后乾隆再发谕旨答应他退休,双方都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能留下一段韵事。 可是,张廷玉晚年脑壳有些糊涂,尤其是遇到乾隆这样的智慧人,他放松了鉴戒,觉得皇帝都这样说了,自己自然是要走的,却忽略了乾隆的感受。 对于张廷玉的做法,乾隆显然有点扫兴,但照旧本着帝王的胸怀同意让他第二年春天退休。 然而,谨慎一生的张廷玉在脱离京城前,却干了他人生中,最愚蠢的一件事。得知可以退休后,兴奋过了头的他竟向乾隆提了一个更太过的要求: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死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张廷玉担心自己死后无法配享太庙,竟要求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一个字据。 乾隆本来就心怀不满,这下更不高兴了,但考虑到张廷玉对这项荣誉的看重,照旧答应了他的要求。 忧惧身亡 本来,事情到这里,张廷玉就等着和平退休就行了。谁知,拿到皇帝“保证书”的张廷玉,却开启了“作死模式”。 按照礼制规定,在收到皇帝恩赏时,本人应亲身进宫谢恩,可张廷玉却派自己的儿子“全权代表”了,这明摆着,不把乾隆放在眼里了。 乾隆勃然大怒,立即给军机处的服务大臣下旨,要张廷玉“明日回奏”,好巧不巧,这天当值的大臣汪由敦正是张廷玉的学生。 汪由敦见皇帝发了脾气,明白这事非同小可,遂私下找到了张廷玉,把这件事提前告诉了他。 张廷玉吓得够呛,赶紧进宫向皇帝表明,可要命的是,皇帝的旨意还没送到达张家。乾隆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这是张廷玉在朕的身边安插了知己呐。 为此,乾隆专门写了一道上谕,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 “今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此必军机处泄漏消息之故。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流派,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不久,张廷玉的爵位被夺,汪由敦也被革职罚俸。 经过这事,张廷玉也吓得不轻,终日恐惧不安,就盼着春天一到,天气暖和,就回安徽老家了。 不幸的是,就在张廷玉写好了起程回乡的奏折时,大阿哥永璜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痛失长子,正自责懊悔之际,张廷玉却在这时,提示乾隆:“臣归乡起程的日子到了。” 乾隆一听这话,顿时暴跳如雷,大骂道:“永璜也是你的学生,你到底有没有人情味?” 彻底被激怒的乾隆,打算狠狠教导一下张廷玉。 乾隆刀切斧砍责问他:“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与之比肩乎?” 这话再明白不过了:我朝配享太庙的臣子,都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你张廷玉,不过是个无耻奴才,有这个资格吗? 说着,乾隆还给了他一张配享太庙的名单,这是让张廷玉自己掂掂分量,别再做“配享太庙”的好梦了。 话说到这份上、事做到这份上,张廷玉再糊涂,也明白过来了,他立即叩首请罪:“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敢恳昭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 就这样,张廷玉引以为傲的“配享太庙”的待遇,被乾隆取消了。 乾隆15年春天,79岁的张廷玉灰溜溜地回了老家,他本想就这样熬到老,可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时,四川学政朱荃,在他的母亲病逝后,本该回仆人忧。朱荃却隐瞒了事实,仍然跑去到场监考。 后来,朱荃没有服丧的事被人检举了。 这事本来和张廷玉八竿子打不着,可有人提示乾隆:“朱筌是张廷玉的亲家,而且这人照旧他保举的。” 有了这层关系,张廷玉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除了再次大骂张廷玉以外,乾隆还给他安了一个“结交朋党”的罪名。说张廷玉会保举这样卑劣的人当官,那么张廷玉的品性也好不到哪里去。 于是,乾隆再次对这位三朝老臣动手,下令追缴积年皇帝赐给张廷玉的御赐之物。 乾隆的“拐弯抹角”,张廷玉心里也清晰,他是铁了心要整倒自己的。因此,张廷玉没有任何反驳,他默默摒挡好全部御赐之物,恭恭敬敬地期待乾隆派来的钦差大臣。 固然,乾隆还存了一点私心,他渴望借此能从张廷玉家,查出点别的“罪证”。乾隆非常自大,他以为张廷玉被自己一直打压,一定有诸多怨言。 因此,他特别交接德保,一定要把张廷玉家中全部带有笔墨的东西都收缴上来,他要看看张廷玉是怎样骂自己的,然后给张廷玉定罪。 惋惜,张廷玉没留给他这个时机。 1751年8月,张廷玉家迎来了钦差大臣德保及200多名官兵。 他们将张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除了找到多件皇家赏赐的物品及36万两白银外,没有发现张廷玉的任何犯罪证据。 而这些银两,也都是清廷三代帝王给予他的赏赐。光雍正在位时,就曾七次赏赐张廷玉,每一次赏赐的数目都有数万两之多,最少的一次也有两万两。 事后,乾隆也觉得脸上挂不住,就对外称是德保执行错了他的意思,不久,便命人将全部的财物,都退回给了张家。 这场抄家,终极变成了一场闹剧。 经过这通折腾,张廷玉彻底看淡了世事,在挣扎了四年的晚年生存后,撒手尘寰。 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思来想去,照旧决定将“配享太庙”的荣誉,还给张廷玉。 为此,他还冠冕堂皇说了一段话:“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但我没有重办他,不仅让他顺遂退休,还在他去世后,允许他配享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宽容,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我才好啊。” |
2022-08-07
2022-08-02
2022-08-02
2022-08-01
2022-08-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