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分享到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历史 2024-5-23 14:25 27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上海,年轻人都喜好称它为“魔都”。上海,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际都市,它有厚重的汗青、错综迷离的世相以及当代化的建筑风貌。上海就是魔都,魔都就是上海。人常说,百年近代史看上海,千年汗青看北京。那么,晚

上海,年轻人都喜好称它为“魔都”。上海,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际都市,它有厚重的汗青、错综迷离的世相以及当代化的建筑风貌。上海就是魔都,魔都就是上海。

人常说,百年近代史看上海,千年汗青看北京。那么,晚清时期的上海,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假如说文字不敷直观,那就用一组老照来勾勒它厚重的汗青表面。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老北门(晏海门)远情形。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抗倭修筑上海城墙,城墙竣工之日,四民欣喜。

当时的上海城墙周长九里,墙高二丈四尺。城墙外壕沟长一千五百余丈,与黄浦江相通。史料记载,上海城墙初有6座城门,城门名字起得很讲求,各有深意。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80年上海县城图

这6座城门为: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向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老西门)、晏海门(老北门)。另有三座水门。

到了宣统元年(1909年),又新辟3座城门:尚文门、拱辰门、福佑门。并增高拓宽宝带、向阳、晏海3座门。至此,上海共有10座城门。

1912年,上海拆城工程正式启动。其间因诸多因素,曾数度中断。直到1914年底,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幸运的是,大境阁下一段30米城墙被保存了下来。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照片中这座建筑,是建在万军台上的丹凤楼,又名天后宫。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后荒废。明代修筑上海城墙东北角的万军台时,在万军台上重修天后宫,俗称丹凤楼。

旧时,登上丹凤楼举目远眺,能看到黄浦江上的赛龙舟,丹凤楼为“沪城古八景”之一。现在,古丹凤楼已荡然无存,在原址又建起一座新的丹凤楼。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00多年前的上海龙华塔,塔身清秀挺秀造型美观。该塔重修于北宋清静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汗青。登塔可见黄浦江美景,"秋江塔影"成为龙华古八景之一。该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是晚清时期的南京路,路上没什么人。1843年上海开埠,1851年开建南京路。街道两侧建筑古色古香,沿街商铺林立,墙上的广告字体非常夺目。

现在的南京路,是何等的繁华热闹,已成为上海最有名的地标,不但在全国赫赫有名,更是世界闻名的贸易街区。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仪凤门(老西门)前的情形。门口堆满了城砖和石块,城墙外是农田和菜地。

仪凤门旧址,位于今复兴东路中华路口。1911年,上海城墙被拆,居民仍习称这一带为老西门。今后,老西门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座造型优美的单孔石拱桥,叫泰安桥,又名何家桥。该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位于上海朱家角古镇、漕港河口圆津禅院门前。

100多年前的泰安桥古朴又天然,附近风光旖旎,和现在不一样。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是100多年前的南京西路,道路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道右侧,有一处古建筑群,那里便是静安寺。

静安寺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位于吴淞江畔。到了宋代,该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外滩一角。江边码头上,停泊着几艘巨大的汽船。远处,江面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尽头。

史料记载,1843年以前的上海外滩,还是私人的地步和芦滩地。当时,万国建筑还没有出现,外滩都是一些矮楼。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一些西式建筑。从大楼上的英文字体看,应该是旅店。

在这些大楼前的广场上,一些搬运工在休息,货物堆满了广场前的大路。不远处,有一些黄包车,画面很有年代感。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就是上海闻名的豫园。100多年前的豫园,雕梁画栋飞檐高挑,看上去古色古香。

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积年间,占地30余亩。豫园起初是一座私人园林,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照片中,一些人站在楼前观望。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一座棉纺厂里,十几名女工正在纺棉纱。她们分工明确,利用的是很传统的纺纱工具。

此中有两名新手,另有专人在旁边传授。史料记载,中国第一个纺织厂就诞生于上海。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00多年前上海白云观远情形。清朝末年,嘉定羽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建雷祖殿

后迁徙至今址,更名为“海上白云观”。白云观规模宏大,殿宇浩繁,是上海道观之首。现在的白云观,样子和已往有了很大差异。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大楼情形。清同治元年(1862年),法租界创建公董局,并开始营建独立的办公楼,制作花了两年时间。

然而,1865年建成的这座公董局大楼,楼体就已经出现了裂痕,反面只能不断地进行维修。现在,位于淮河中路的这座大楼,为中环广场的裙楼部门。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是当时位于上海的一个小集市。洋泾浜河堤上这些两层建筑,看上去古色古香,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

街道边上有一些小贩在摆摊,有卖小吃的,有卖农具和生存用品的。街上人群熙熙攘攘,看上去非常热闹。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一个小院子里,几名士动理发师,正在为顾客理发。他们挑着担子,扁担一头装着理发的工具,另一头装着煤炉和脸盆。

他们走街串巷,只要有人需要理发,他们随时可以停下来,摆开摊子为顾客理发。摄影师拍下了他们在一户农家院子里理发的场景。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照片中这座石拱桥,就是100多年前的上海松江大仓桥。该桥位于松江城西,原名永丰桥,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

在大仓桥的南面,是明清时期松江府漕运仓城。当时的大仓桥附近风光,古朴又天然,照片拍摄于1870年。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史料记载,上海开埠前,实行过保甲制度,不外到清末已经名存实亡。保甲法始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当时以10户立一牌头,10牌立一甲头,10甲设一保长。

上图照片,就是当时上海保甲分局。不外,在20世纪40年代,陷落时期的上海,保甲制度在这座充满近代气味的都市社会里复活。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座欧式建筑,是当时的圣三一教堂,俗称红星期堂,始建于1869年,位于今黄浦区江西路。这是一座由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侨民教堂。建筑上有很多哥特风格的元素。

现在,经历了重修、修复,已有150多年汗青的圣三一教堂,依然保持着欧洲古教堂的遗风。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一处法场上,一名刽子手拽着罪犯的发辫,另一名刽子手正举起手里的刀。

不远处,在一座临时搭建的凉棚下,站着两名监斩官,旁边一名到处手举华盖。法场附近围满了看热闹的人。这场面,现在看来的确震慑人心。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是1870年的江海北关。江海关最初设在连云港,后移至上海松江。1687年,江海关又移至上海宝带城内(今黄浦区小东门内)。

1842年后,江海关位于上海洋泾浜北面(今延安东路外滩)。1845年,迁至城北门外头坝(今汉口路外滩),即江海北关,俗称新关。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里是当时位于上海泥城外的赛马厅。这里正在举行隆重的赛事,赛场边的草坪上站满了外国人。史料记载,上海曾经有三个赛马厅。

中国最早的赛马场位于上海,始建于1850年。一直运作了80多年,直到抗战初期才竣事。上世纪50年代后,昔日的“赛马厅”颠末改建,成为了“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洋泾浜情形。一些满载柴草的小船正在驶往下游。一侧的河堤上,建有凉亭。河堤另一侧是条贸易街,沿街店铺都在开门营业。

洋泾浜,本来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小河,后用来当做上海两租界的界河。现已被填成一条马路,即本日上海的延安东路。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上海街头,一名年轻夫君正坐在石头上,他的脖子上戴着沉重的木枷。原来,因他在山上打了侮辱他的外国人,被打的外国人跑到衙门告状。

最终,这名夫君被以“殴打外国人”的罪名戴上了木枷和锁链,被罚公开示众三日。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愤怒,却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四马路(福州路)上的情形。当时的四马路,可以说比南京路还热闹。

以南京路为起始点向南推,和它平行的马路依次为:大马路(南京路)、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这是一张棚照相片,一名卖小吃的夫君扛着用竹木制作小吃摊。在他身旁,站着一名夫君,手里拿着长长的烟袋锅,地上还坐着一名吸烟的夫君。

这张照片,是外国摄影师找来模特拍摄的,为的是想表现当时上海独特的街市商人生存。他只是把一些元素堆砌到一个画面中,人物心情和模样形状也显得很呆板。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站在高处,向南远眺苏州河口和外滩。

河道宽阔,几艘帆船在水面上航行。远处,上海外滩风光旖旎,看上去和现在不太一样。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两名身穿蓑衣的清洁工。他们头戴斗笠,手拿扫帚。这实在是一张棚照相片。

外国摄影师雇佣了这两位男性模特,让他们扮成雨天作业的城市清道夫,两人心情看上去怪怪的。这种蓑衣,在当时很常见,穿上很凉快,防水性很好。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位于上海郊区的一个小村落。

一座小石桥高出在小河之上,桥头有卖小吃的商贩在摆摊。附近有很多村民们的屋舍,环境幽静古朴。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1870年,上海外滩附近的一座公园。

公园里大路两旁,设有休息长椅。道路两侧是大面积的绿色草坪。公园外面,有很多欧式建筑,充满异国风情。

这是150年前的上海?6座城门还未拆,南京路上没有游客

竣事语:百年近代史看上海,回看1870年上海老照片,老上海百年风貌和繁华水平令人印象深刻。再看现在的魔都上海,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充满当代、时尚、活力,是很多年轻人空想开始的地方。上海就是魔都,魔都就是上海,这个比喻入木三分。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最新问答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