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分享到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历史 2024-5-27 20:26 786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局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我们所熟知的隧道战,最早发源于冀中地域。吕正操回忆:“隧道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开始地方干部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局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我们所熟知的隧道战,最早发源于冀中地域。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吕正操回忆:

“隧道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开始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了防敌抓丁,在不得已时就藏入菜窖、山药窖内。继而发掘了隐蔽洞,也只是挖在家中或院落里,叫“地窖子”,也叫“口袋洞”、“蛤蟆蹲”。

在这种洞里不能活动,不能作战,只能消极隐蔽,敌人一旦发现,很难逃走。…初级的隧道,最早出如今蠡县。蠡县离保定很近,环境又暴虐,所以隧道先从那里发展起来。”


1、挖隧道需要的条件


曾任中共蠡县县委书记的王夫也说,隧道“最初的情势,仅在村外的一个洞而已”。

单个地洞无法转移,隐蔽效能有限,慢慢发展为地洞之间的联通,形成所谓隧道:

当敌人举行搜索时,“死洞穴”里的人是逃不出敌人的手掌的…于是长隔断的隧道开始发掘了,不但每家的隧道都通着,而且隧道从这个村庄通到了谁人村庄,通到四四周的村庄去。

冀中平原坦荡,日军机动上风可以充实发挥,干部、民兵、妇女和日军周旋的难度较之山地要大得多,向地下发展是一个容易想到的选择。

历史上华北地域就有发掘隧道的纪录,河北永清、霸县等地多次发现地下古战道:

古战道结构非常复杂,既有宽大的藏兵室,又有局促的“迷魂洞”,另有掩体、夹壁墙、闸门和迷惑人的“翻眼”等军事专用设施。

战道与水井相通,内有通气孔、放灯台、蓄水缸、土炕等生存设施。古战道在土中的深浅,约莫顶部距地表1米左右,深的有五米多。

抗战时冀中隧道作用更为重大,时人说:

“有了一个好洞,比保有一处富丽的庄院还要高兴愉快(与工作职员的生命血肉相连)。”

隧道在冀中得到发育,关联着自然、历史、社会和现实条件等诸多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是隧道产生的基础。冀中位于华北平原,地表泥土由黄河、海河冲积而成,土层厚,地表下2至6米区域为轻亚黏-亚黏土。

轻亚黏-亚黏土塑性指数适中,常作为修建物地基或堤坝、路堤的填土材料,有助于隧道稳固,且轻亚黏-亚黏土相对易于发掘,便利隧道形成。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杨成武总结发掘隧道条件时,首先即提到:

“要有一定厚度的土质,最少亦要有四五尺厚的土皮(即隧道面上之积土),否则不但无用,而另有倒塌之房屋伤害,同时敌人容易掘开。”

冀中的地质条件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地下水位是影响隧道发掘的另一告急自然条件,冀中大部分地域地下水位较深,浅表地底作业不会受到地下水影响,安新县由于“大部县境是水地”,大众对挖隧道就不以为然,抱怨:“上边叫挖就挖吧,有什么办法,还不是为了他们军队吗?”

单从地质条件言,冀东、冀南及豫北、豫中、豫东、鲁西北地域均可满足发掘隧道的要求,隧道之所以在冀中最为流行,主要缘于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环境。


2、为何出如今冀中地域?


冀中是华北平原上中共武装气力的发祥地,中共中央高度肯定冀中:

“创建了很大的党和军队,发展了民运,创建了政权,使冀中平原成为抗战根据地之一,这都是冀中区向导同志坚持实行中央路线与冀中全体同志费力奋斗的结果。”

正因此,作家高敏夫1938年底到冀中高阳时,可以到“设置完备的浴池洗澡,看到用美丽花纹的玻璃砖镶的墙壁和地板,光亮的电灯”,“在有白泽台布的长方桌四周,坐在最舒适的西式椅子上”,侃侃而谈。”

作为中共在华北发展最为敏捷的根据地之一,冀中直逼日军控制的平津地域,距河北重镇保定更是咫尺之遥,可谓日军的肘腋之患。

当日军开始回身巩固控制区域时,冀中首当其冲受到日军连续攻击。

面临日军军事上的绝对上风,中共尽管努力周旋,连续保有根据地还是力所不能,有关报告表现:

及至1942年“五一”前,冀中抗日根据地所剩的已不及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为敌占区和游击区。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到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冀中形成日军和中共气力犬牙交织的状态:

敌人不断的接纳着不同方式对我实行进攻,我之根据地常有部分的变为敌占区。由于我之不断的进攻,又使敌占区变为我之根据地。

中共和日军激烈争取的特殊态势,催生了冀中地域发掘隧道的动能。中共和日军交织拉锯,互有进退,总的趋势则是根据地渐渐被蚕食,武装也处于游击活动的相对被动状态。要蒙受日军一波波治安强化活动的连续压力,寻找游击和躲避的空间至为关键。

在冀中这样的平原地域,地理环境对游击和躲避并不有利,隧道的出现适逢其会。如果缺少了拉锯这一配景,条件太好或者太坏,隧道斗争都很难产生。

其时干部分析隧道产生配景时说:

如果说只是由于敌人扫荡、清剿频繁,才逼使群众这样干的,即所谓“压力大、反抗也越大”。

从其时的究竟看也说明不是全面的,如其时在冀中东部沿津浦铁路附近和冀中北部(大清河北)某些党和群众基础还差的地域,对敌人频繁扫荡清剿,宁愿应付顺从,从而忍耐下去也不肯搞隧道斗争。

反过来说,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的冀中中部,处在滹沱河和潴泷两河之间的安平地域,整个县只有县城内有敌人,而且从1938年至1942年大扫荡不绝是长期处在我侵势兵力包围下,敌人根本不敢出来扫荡。固然安平县的党和群众基础也很好,但缺乏敌人压力,单靠我们发动或用什么强迫办法硬,要搞出隧道斗争也是困难的。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隧道是不稳固环境的产物,如果对手方完全控制局面,隧道和隧道斗争失去存在的基础。自身如果处于安定环境中,泯灭巨大人力物力发掘隧道难免多此一举。


3、人的因素


拉锯是催生隧道的外在环境,隧道和隧道斗争的产生及发挥功能,更告急的还在于人的因素即大众的态度。

隧道发掘必须依赖大众,大众是否保守隧道秘密,是否利用隧道帮助掩护中共干部和武装职员,是隧道可否有用的关键。

隧道根本依村而建,发掘隧道不但要付出人力、物力,相应的村庄还要承担被日军发现隧道后睁开抨击的风险,没有政治上的支持和信托是难以想象的,隧道和隧道斗争开展这一究竟本身,足可表现中共在冀中扎根的究竟。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冀中地域中共与大众的关系,对手方留下不少纪录,日本人关于冀中的调查认可:

“由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大众与中共党军的关系非常坚固,不可轻视。”

在“扫荡“中,日军到处感到中共武装和大众联合的威力:

沙河、木道沟河沿岸一带地域,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隧道修建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地下设施,乃至有相距七、八公里的三个村庄,用隧道毗连起来。而且农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识很强,形成了半农半兵状态,就连老幼妇女也组织了抗日团体。因此,各队伍在推行肃正工作时极为困难。

中共在冀中表现出的非同一般的气力,除本身有用的政治、组织和群众动员工作外,冀中独特的表里条件也提供不少助力。

冀中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最早占领的地域,为表现威力,日军在初期占领地域,烧杀特殊严重,就华北总体言,出现北重南轻的态势:

“敌人在北面的屠杀人民的政策实行得很凶,但在平津路方面诱骗政策就比较的多了。”

冀中作为日军烧杀政策首当其冲的破坏地域,也因而成为对日反抗的刚强支持者,这反过来招致日军进一步的屠杀。

五一大“扫荡”后,由于中共的坚持以及弥漫在大众中埋伏的反抗和敌意,日军统治相当困难,屠杀成为强化统治的告急本领:

“以弹压办法检查剿共誓约,背不外即杀,每村一定杀一两个(高阳三区),为背剿共誓约杀了62个人。有的是汉奸眷属,有的是地主,背不外的杀,背过了的说是八路军也杀。”

屠杀固然可以吓阻于一时,却也激起大众更为猛烈的敌意。

冀中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日军的屠杀有关,同时还缘于这里大众的相对高素质。

民族情绪在一样平常生存的口耳相传中浸润,从知藏和文化教诲中提拔;当年,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态度时,一般和知识程度正干系。

冀中是河北乃至全国经济文化发展领先地域,民族主义情绪相对旺盛,吕正操曾指出:

“冀中靠近北平、天津、保定各大都市,北平为往昔文化中央,保定学校也很多,所以冀中人民文化程度一般较高。定县有布衣教诲促进会,一个村有几个大门生,并且在抗战前受北平门生救亡活动的影响也甚大。”

平教会在定县所作调查表现,1928年,定县62村“找得出中学毕业及中学以上教诲程度的人有44村,找不出中学毕业的人有48村。”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当年这一数据本身已经较高,经过战前十年教诲的较大发展,尤其是平教会的促动,抗战前这一比例还会有进一步提高。别的,由于靠近几大都市,地理环境又较良好,冀中显着相较其他地域富裕。

相对富裕的经济状况及良好的地理条件,造就相对发达的商品经济,战前这里的商业和手工业已相当程度上融入天下经济体系。

华北最闻名的布产区即在高阳(产区包罗蠡县、清苑等地),县志纪录:

“轧轧之声,比户相接,集期一至,毂击肩摩,商贾云屯。”

陈翰笙1934年撰文提到:

江南、河北和岭南是中国工商业比较发达而农村经济厘革得最快的地方。

陈翰笙对河北的调查,即选在他认为较能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冀中清苑县。

日军入侵,严重打击这里的外向型经济,以饶阳为例,“以前饶阳人到外蒙做生意,年可收入220万,到关东者可收入百余万。“七七变乱”后生意完全停顿,300万收入化为乌有,地方损失很大。”

高阳的织布业更是在日军陵犯东北后遭到极重打击,东北市场失去,日本又倾销棉纱,使国内布业难以为继。

冀中大众在日军侵略中体验到的现实伤害,和民族情绪联合,加剧大众的愤怒。

日方在冀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县份高阳所做调查就发现:“高阳是革命的(因高阳是工业区,织洋布,对外贸反对)、爱国心高的地域。”

长期的内战使冀中大众了解战争、熟悉战争,当战争到来时,相对更具应付的经验和信心,所谓“冀中平原黑白常富庶的地方,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富庶,民气刁悍”,这也是大众可以帮助八路军发掘隧道、应付日本人的告急历史配景。


4、乡村的因素


隧道发掘乃至隧道斗争必须依托乡村举行,“乡村在平原地是主要的地物,战术上价值很大。不论敌我军,不论进攻防御,都离不开乡村”。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华北的乡村,有一定的防御设施,“在华北的大平原上,一个大而繁盛的村庄往往建有完整的或分段的围墙,环绕着整个的村。围墙的修建,其根本或主要用处是防御盗劫,保护村民”。

这为利用隧道睁开村庄防御提供了基础。

同时,村庄规模对于隧道功能的发挥也有告急影响。如果村庄过小、村庄之间相距过远,盘旋余地不足,隧道的隐蔽及战斗功能会受很大限制,村与村之间的隧道联络更难以实现。

研究表现,河北乡村规模较大,多数研究者均认可“河北多百户大村的究竟”。

冀中乡村规模更是凌驾全国乃至河北省的平均程度:

乡村稠密,而且大乡村多,乡村间的隔断由一里至数里,十里以上无乡村的很少。乡村多是数百家、千余家,十数家的小村庄很少。”

日本人长野朗统计,唐县5个区266个村,户数过百村共168个,占总数266村的63.2%。平教会对定县东亭乡的调查更为细致,该乡62村,乡村本身面积达到600亩以上的有2个,最大的达到640亩,相当于0.43平方公里;300亩以上的有18个,平均222.5亩,相当于0.15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该地村宅的平均大小可达长500米、宽300米。

就户数言,1930年定县最大村达到1200户,全县平均每村146户,一个村二三百户属常态。

大乡村予隧道斗争以自然支持,其时分析写道:

“一个据点平均只有五、六十到百、八十个敌伪军。没有其他据点敌伪配合,要独自包图整个村庄是很困难的。当敌人包围东街一个角落时,便由隧道跑到西街出村,或到另一个隧道、地洞隐蔽起来,或顺隧道跑到村外。”


5、隧道战的起落


隧道作为一种自发的斗争情势出现后,起初中共内部看法不尽一致。隧道主要用于隐蔽,曾一度被批评为右倾、退却。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随着冀中困难局面的不断加深,冀中向导层开始改变看法。中共冀中区党委书记程子华带队考察隧道后,决定予以推广。

1942年3月,中共冀中行署、冀中军区等发出关于开展隧道斗争的指示信,强调:

“在敌后平原暴虐的战斗环境里,一方面群众的生命财产要求安全,抗战的物质资财要求保全,另一方面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不但需要坚持,并且要求猛烈广泛开展,这就需要创造新的斗争方法。作为以上要求的有用依托,隧道斗争就是擿合于以上要求的一件新的创造。”

随后,隧道敏捷在冀中发展,五一“扫荡”前,出现由单纯隐蔽转向战斗和隐蔽功能兼具的趋势。

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变质,日军根本实现对冀中的控制,隧道斗争的集中发展戛然而止。

如中共强调的,隧道斗争必须和乡村麻雀战、爆破战、地雷战、伏击战、外围的反包围战等联合才华真正开展,根据地变质,中共活动空间大大压缩,上述战斗失去顺利睁开的环境,隧道斗争相应受到很大限制。

战斗功能难以为继,继承大规模发掘也不大概,既有的隧道仍为中共和根据地居民渡过五一“扫荡”后的难关提供帮助。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时人分析:

“五一”变质后,干部的牺牲量是很大的。如藁无县两年来党政军民,经济部分牺牲被捕的县区干部近百人(游击队队员不在内),假如没有隧道作掩护的话,干部及游击队员之牺牲、被捕更不知达到何种惊人的程度。”

和隧道不但帮助干部、民兵隐蔽,还充当地下电台、兵工厂、医院乃至办公地,乃至帮助隐藏财物:

“隧道斗争要与坚壁清野联系起来,所有物资、合作社、小工厂等都可安坚壁所内,牲口都要藏起来,不被敌人抢去。”

1942年秋,冀中非常区为保障分区与晋察军区的密切联系,“电台便转入地下,成了隧道里的电台,每天从隧道里发出和吸收电报。开始只是挖了个地洞,厥后发展成地下室。”

五一“扫荡”后,根据敌我气力对比的差异,冀中分为游击根据地、游击区、隐蔽根据地及敌占区等四类不同性质地域,前三类地域,由于中共之前的积极和大众对日的敌意,可以利用隧道程度不同地隐蔽。

相对而言,日军控制严密地域,隧道的作用已经有限,尤其敌占区“干部活动是相当困难的,处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田地(如七分区藁无一个时期是这样的)”。

不外,苦难局面并没有连续太长时间。

日军通过五一“扫荡”固然暂时控制冀中,但由于中共打下的扎实基础,日军有限的兵力面临中共不断游动的游击武装、坚持活动的党组织及布满敌意的大众,显着不敷分配。

整个冀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地域掌握在中共手中。

五一大“扫荡”后,日方的统计表现,中共控制下的村庄,“在献县为45%,在衡水为9%,在束鹿为50%,在深泽为66%,在晋县为10%,在武强为50%,在安平为87%,在交河为38%”。

1943年年中以后,华北乃至冀中的中日对峙形势发生重大厘革,日军开始预备买通大陆交通线,冀中兵力不得不进一步压缩。

中共留意到,从1943年5、6月起,日军“即开始改变其堡垒密布的程度,“撤退点碉,集中兵力”,9月至12月,日方在冀中“撤去点碉400余(七分区百余,八分区21,九分区180,非常区98)”。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1944年后,随着豫湘桂战役的睁开,日军兵力抽调更加迫切:

“自本年春起,敌在冀中大撤点碉,去夏原有1753个,现只有495个,比1940年10月时还少。一部分县城已无日军,一部县城日军很少。”

根据日方统计,1944年秋,华北方面军占领地域,有139个县差不多未摆设兵力,占总数的31.5%。

日军兵力大批抽调,给不绝蓄积能量的中共趁势反击的时机,隧道斗争重新活泼并进入高峰期。


6、1944年隧道战再兴起


1944年后,冀中出现隧道发掘高潮。如果说1942年前的隧道发掘主要来自各地自发,这时则更多缘于中共的组织动员。

1944年后,中共和日军在冀中开始新一轮拉锯,此时,日军威胁依然存在,掠夺有增无已,大众躲避负担的生理迫切;而中共气力强盛,日军下乡征发匆匆,发掘隧道躲避日本掠夺乃至利用隧道打击、警告日伪有了更大大概。

以此,中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隧道发掘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1944年,冀中平原发掘隧道即达2万里以上。河北易县1945年的报告系统阐述了隧道的发展过程:

“从1942年冬本县招呼开展隧道,由党政军民各部分主要干部成立县区村隧道委员会,以人民武装系统为主,推动这一工作。但从成立到1943年底,这一阶段向导机构多成著名无实,作用甚小”;“自1944年初才走上健全,内部有了正副主任,组织、宣传、研究、警戒、总务等明白分工,并发挥了作用。”

易县不属成绩非常突出的地域,从报告看已相当可观。

揭秘隧道战:为何出如今冀中根据地,且无法大规模复制?一文了解


日方发现,此时冀中地域隧道几乎无处不在:

(1)地下室的入门,在屋内者,多在鸡笼、便壶、灶台及柴薪乱草的下面。在屋外者,多在马、牛、羊、猪等圈房的底下,及喂猪喂马的槽底下。

(2)地下室内,不但可隐匿武器、粮秣等,又可收留职员及医院的设施,或武器补缀工厂、印刷厂等。

(3)于破土房子,或清闲下面,掘成地下室,上面堆积农作物或煤炭、马粪等来隐蔽。”

负责平津保地域警备的野副昌德中将感叹:“剿共战已变成隧道战”。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范畴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批评区留言,第一时间复兴。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最新问答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